補中益氣湯
書 籍:湯頭歌訣
分 類:ㄅ、理氣之劑
名 稱:補中益氣湯
別 名:無
出 處:脾胃論
組 成:炙黃耆 1.5錢、人參 1錢、炙甘草 1錢、白朮 5分、陳皮 5分、當歸 5分、升麻 2分、柴胡 2分、生薑 3片、大棗 2枚
歌 訣:補中參草朮歸陳,耆得升柴用更神,勞倦內傷功獨擅,氣虛下陷亦堪珍。
辯 證:少氣懶言四肢乏力,飲食無味。或時時發熱自汗。或內臟下垂。舌淡苔白。脈虛弱。
功 效:益氣升陽舉陷,調補脾胃。
對 證:中氣下陷之證之脫肛、子宮下垂、胃下垂、久瀉久痢。氣虛發熱證。發熱、自汗出、渴喜熱湯、少氣懶言、肢體倦怠乏力,舌淡、苔白、脈虛軟無力。
方 意:此足太陰陽明藥也。肺者氣之本,黃耆補肺固表為君,脾者肺之本,人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瀉火為臣,白朮燥溼強脾,當歸和血養陰為佐,升麻以升陽明清氣,柴胡以升少陽清氣,陽升則萬物生,清升則陰濁降,加陳皮者,以通利其氣生薑辛溫,大棗甘溫,用以和營衛,開腠理,致津液諸虛不足,先建其中,中者何,脾胃是也。土能生金,脾胃一虛,肺氣先絕。東垣曰:參耆甘草,瀉火之聖藥,蓋煩勞則虛而生熱,得甘溫以補元氣,而虛熱自退,故亦謂之瀉。補陽必兼和陰,不然則已亢。右升而復其本位。左旋而上行。陳皮同補藥則補獨用則瀉脾。
加減方:兼陽虛:加肉桂、附子、乾薑。納呆:加山查、雞內金。小便不利:加車前子、茯苓。久瀉不止:加訶子、烏梅。崩漏不止:加失笑散、炒地榆。經期愆後:加益母草、赤芍、丹參、紅花。頭痛:加川芎、蔓荊子。肢體疼痛:加防風、羌活。帶下多:加茯苓、車前子。頭頂痛者,加藁本、細辛以疏風止痛;咳嗽者,加五味子、麥冬以斂肺止咳;兼氣滯者,加木香、枳殼以理氣解鬱。虛人感冒,加蘇葉少許以增辛散之力。
主 治: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。
現代用法:本方增強免疫力及消化吸收能力,改善胃腸平滑肌的血循環,增強調節體溫的功能。用於子宮脫垂、胃下垂、內臟下垂、脫肛、疝氣、低血壓、病後調理、膀胱括約肌無力、重症肌無力、長期低熱、習慣性流產、肺結核,月經不調、便秘、頻尿、等屬脾胃氣虛、或中氣下陷者。
趣味記憶法:—
編 號:78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