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梅丸
書 籍:湯頭歌訣
分 類:ㄨ、殺蟲之劑
名 稱:烏梅丸
別 名:無
出 處:傷寒卒病論
組 成:烏梅 300個、細辛 6兩、桂枝 6兩、人參 6兩、附子 6兩、黃柏 6兩、黃連 1斤、乾薑 10兩、川椒 4兩、當歸 4兩;苦酒、醋也浸烏梅一宿,去核,蒸熟和藥蜜丸。
歌 訣:用細辛桂,人參附子椒薑繼。黃連黃柏及當歸,溫臟安蛔寒厥劑。
辯 證:無
功 效:溫臟補虛,瀉熱安蛔。
對 證:治傷寒厥陰證,寒厥吐蚘。亦治胃腑發欬,欬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,亦主久痢。傷寒臟厥者死,臟厥者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,膚冷發躁,無暫安時也。蚘厥者,蚘上入膈則煩,須臾復止,得食則嘔而又煩,蚘聞食臭復出也。此為臟寒,當自吐蚘,與烏梅丸溫臟安蚘。
方 意:蛔厥一證,是因胃熱腸寒,蛔動不安,甚則使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所致,治宜溫臟安蛔補虛,兼清上熱。蓋蛔得酸則靜,得辛則伏,得苦則下。故方中用烏梅味酸安蛔止痛為君藥;以細辛、蜀椒味辛性溫驅蛔溫臟;乾薑、桂枝、附子溫臟祛寒、人參、當歸、補氣養血,黃連,黃柏味苦性寒,苦能下蛔,寒清胃熱,共為臣藥;其中黃柏、黃連之寒性又能防方中諸藥溫燥傷陰之弊,兼為佐藥;蜂蜜為丸,調和諸藥為使藥。諸藥合作,有溫臟安蛔,寒熱并用,邪正兼顧之功。故可兼治寒熱錯雜,正氣虧虛之久瀉,久痢。
加減方:無
主 治:無
現代用法:本方利膽,鬆弛奧狄氏括約肌,抑菌消炎,協調胃腸蠕動功能,抑制蛔蟲的活動力。主要用於:膽道蛔蟲、蛔蟲性腹痛、慢性腸胃炎、慢性腸炎、慢性結腸炎、慢性痢疾、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,見心煩嘔吐,腹痛時發時止,脈弦者。
趣味記憶法:—
編 號:202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