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建中湯

書 籍:湯頭歌訣

分 類:ㄒ、補益之劑

名 稱:小建中湯

別 名:

出 處:仲景

組 成:芍藥 6兩、桂枝 6兩、生薑 3兩、甘草 1兩、紅棗 12枚、飴糖 1升

歌 訣:芍藥多,(即桂枝加芍藥湯再加飴糖,名建中。)桂薑甘草大棗和。更加飴糖補中臟,虛勞腹冷服之瘥。

辯 證:虛勞腹痛。腹軟喜溫按。心悸。面色無華。納呆。

功 效:溫中補虛,和裏緩急。

對 證:虛勞腹痛,溫按則痛減,舌淡苔白,脈細弦而緩;或心中動悸,虛煩不寧,面色無華,或四肢痠楚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。

方 意:所謂「建中」即強化(建)體內(中)各種體內活動機能之謂,而用於脾胃虛(消化力低下)與中寒而榮衛不和(血行不良及代謝衰沈)者。故有大、小建中湯之設,皆以裏之虛寒為目標,惟大建中湯證比本方之主治證尤為甚者。本方即桂枝湯倍加芍藥,再加飴糖而成。因本證雖為中虛,但表尚未和,不可大補,故用桂枝湯倍芍藥,以養正驅邪,而佐以滋養強壯兼有緩和作用的飴糖,為之溫中補虛,並收和裏緩急之效。增入黃耆名亦爾,〔再加黃耆兩半,各黃耆建中湯(《金匱》)。若除飴糖,則名黃 五物湯,不名建中矣。今人用建中者,絕不用飴糖,何哉?〕表虛身痛效無過。又有建中十四味,陰斑勞損起沉 。(亦有陰証發斑者,淡紅隱隱,散見肌表,此寒伏於下,逼其無根之火熏肺而然,若服寒藥立斃。)十全大補加附子,麥夏蓯蓉仔細哦。(即十全大補東加附子、麥冬、半夏、肉蓯蓉,名十四味建中湯。十四味除茯苓、白朮、麥冬、川芎、熟地、肉蓯蓉,名八味大建中

加減方:氣短胸滿:加生薑。腹滿:去棗,加茯苓4.5克。氣虛自汗:加黃耆、人參。血虛:加當歸、川芎。肺虛煩躁:加麥冬、五味子。心痛:加延胡索。虛熱:加柴胡,地骨皮。盜汗:加小麥、茯神。咽喉腫痛:加山豆根、桔梗。幼兒氣喘:加杏仁、厚朴。婦人虛損:合四物湯。男人虛損:合四君子湯。胃內停水:加半夏、茯苓。失血:加地黃、阿膠。

主 治:嘔吐及中滿者慎用。

現代用法:本方增強心肌收縮力,緩解平滑肌痙攣。用於虛弱兒童體質改善、夜啼、夜尿、慢性胃炎、胃、十二指腸潰瘍、胃下垂、三叉神經痛、偏頭痛、痛經、更年期之病態、眩暈、黃疸、腳氣、膽石症、心悸亢進、低血壓、陰萎、遺精。

趣味記憶法:

編 號:14

印章